大眾提案
注入在地基因,驅使孩子洄游到生長的地方
2021/02/25

『老師,你們家都種什麼菜?』
「我們家沒有種啊!」
『蛤!那你們怎麼過活的?』

「那時才意識到,孩子對於外面世界的認知,並不像我所了解的那樣,同時令我反覆思考著:為什麼偏鄉已陸續有這麼多的資源進駐,他們還會有這樣的疑問呢?」來自馬來西亞的志工-傅馨慧,描述著那天小朋友上台發表自家種的農作物,在志工老師輪番提問下,孩子們忍不住反問志工,卻得到了令他們吃驚的回應。
 

透過對話式的培訓,讓服務與學習雙向並行

曾在中國有豐富偏鄉英語教學營隊經驗的王瑞琦老師,具專業英語教學背景,雖已自大學退休,仍堅持每年規劃扎實且縝密的培訓課程,並親自率領團隊志工進行服務學習。今年因為疫情影響,團隊透過鹿樂平臺媒合到臺中市新社區的崑山國小,開始了為期八天的「英文品格營」,有別於育樂為主軸的冬令營,團隊更著重在英語教學、生活品格教育與社區踏查等三大項目。

 

王瑞琦老師(左)與臺中市新社區崑山國小-蘇啟明校長(右)的合影。 
(來源:英文品格營)

 

提及團隊理念,王老師侃侃而談地說道:「服務與學習是雙向並行的——所有的服務都應該要經過訓練,沒有訓練就不會有好的服務,而淪為理所當然的給予,卻忘記了當地本身蘊含的元素。」她認為:身為一位志工,更重要的是向當地學習,甚至在孩子身上學習。建立在這樣的概念之下,營隊將片面的指導課程,轉變為對話式的培訓,用經歷取代條例的模式,讓參與服務學習的志工,從自己寫教案開始,在一來一回的修正過程,逐步去感受、摸索與調整。

辦理英文品格營迄今已有十個年頭,團隊面對不計其數的挑戰,包括尋覓經費所帶來的龐大壓力,不如從前的體力也讓王老師不禁直言「這可能是最後一次帶隊了!」然而,她總在籌備到執行的過程裡,看見了學生志工的收穫與自己的成長,十年過去了,王老師仍選擇留下來,並提醒自己:「要越做越謙卑。」

 

王瑞琦老師與她所帶領的學生志工團隊。 (來源:英文品格營)

社區踏查:拜訪在地盛產香菇的工寮。 (來源:英文品格營)

 

如同生態保育的概念,學校與社區是相互依存的共生系統

另一端無私奉獻,使整體運作更加順暢的幕後推手「崑南社區發展協會」,致力於長者關懷服務、推動在地特色農產品等社區營造項目,在此次的冬令營中,則扮演了關鍵的後勤角色,讓營隊心無旁鶩地準備教案,不論是供應餐點、照顧生活起居、交通往返,以及各項行政資源等不遺餘力的支援。
 

協會的社區婦女不遺餘力,為營隊烹煮美味的餐點。

廖銘洲理事長(右一)帶領協會,在營隊中扮演了關鍵的後勤角色。
(來源:英文品格營)

「學校與社區的關係,就如同生態保育的概念——是相互依存的狀態。」協會的理事長-廖銘洲以這段精準的比喻,詮釋了偏鄉村落運作的核心架構。他認為一個社區能有好的發展,公共設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便利性有助於抑制社區的凋零狀態;如同生態保育的工程,脆弱的物種是一個指標,因爲環境的不友善而導致其瀕臨絕種,也必定為人類的生存帶來危機。「同樣地,在偏鄉地區通常僅有一間小校,而我們看待崑山國小就是如此相互依存的狀態,它所面臨的挑戰,也同為社區所努力的方向,因此如何讓學校穩定的成長,便成了我們的重要課題。」

 

注入在地基因,驅使孩子洄游到自己生長的地方

面對未來的發展性、國際競爭力的培育,以及多元能力的開發等教育面向,理事長半戲謔地稱說:「我們是外行人啦!學校的老師有專業背景,我們就好好成為他們的後盾!」協會除了極力支持學校的工作,更嘗試搭建起對外的橋樑,為的就是讓資源能有效地挹注到孩子身上,他們敞開雙臂,帶著熱情歡迎王老師的團隊進駐崑南社區,更肯定營隊透過社區巡禮的模式,讓小朋友對家鄉有更深的認識,在扎根於文化認同的課程中,注入了在地基因。「盼望那一天的到來,孩子們彷彿鮭魚迴游般地,讓基因驅使他們再次回到自己的家鄉。」

 

香菇工寮的負責人正在向孩子們進行解說。

 

除了社區踏查的相關課程,團隊依循語言學習的順序「唱、聽、說、寫」,在每個神清氣爽的早晨,志工以輕快的英文歌曲教唱,為一天的學習揭開帷幕,藉由體驗英語文音韻的特質,讓孩子們克服對英語的排斥,進而提升學習興趣。

 

輕快的英文歌曲教唱,為一天的學習揭開帷幕 (來源:英文品格營)

 

在突發狀況中舉一反三,讓每位孩子用自己的節奏吸收知識

「我想像中的偏鄉是很遙遠的地方,就像過去在對岸所服務的鄉村,要舟車勞頓才能抵達;然而近兩次來到了臺灣的農村地區,卻發覺其實已有許多資源進駐,可是他們不知道如何運用,另一方面和過去經驗不大相同的,則是極度混齡、師生比低,以及家庭結構影響出席率等挑戰。」馨慧在此次的營隊中,肩負著溝通與協調的重責大任,儘管在偏鄉服務的過程中,經常需要面對許多突發狀況,但是過往所受的訓練,早已磨出她們舉一反三的技能,能夠針對現場學生的習慣、狀態與需要,彈性地將教材隨之而變動。

志工給予抗拒書寫的孩子一些誘因,包括他們在意的休息時間,以及喜愛的word game(字母遊戲),進而增加與老師合作學習的機會;面對動機較低落的孩子,則是協助將步驟拆解的更細,並藉由框架和圖像的方式,讓每位孩子用自己合適的學習節奏吸收知識。

 

透過框架和圖像的學習模式,引發孩子的動機。 (來源:英文品格營)

用孩子喜愛的字母遊戲,增加與老師合作學習的機會。
(來源:英文品格營)

這段時間裡,讓平時被視為「很難搞定」的小男孩,撕下了一張張被否定和誤解的標籤,於社區踏查中,透過循序漸進的教學與引導,人們發覺他是一位深入了解社區的孩子;而最後一天的彩排日,高年級的孩子在一場場碰撞中開始反思,將過一天是一天的心態,轉為認真積極的態度,來面對營隊最後的成果展。

 

為了成果展做加緊練習的彩排日。 (來源:英文品格營)

「英文品格營」與「崑南社區發展協會」合作無間。
(來源:英文品格營)

聆聽長者們口裡的過往,從故事脈絡中感受村落的心跳聲;依循古老的道路漫步,以謙卑的姿態回應村落的需要;挽起袖子觸摸土地的溫度,並小心翼翼地種下村落的幼苗… 那是一條條回家的路徑,每個人都用自己的力量,冀望注入在地基因,驅使孩子洄游到自己生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