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雨綿綿的梅雨季節,鹿樂團隊來到花蓮縣壽豐鄉的平和村,這是一個迷你的聚落,附近是蜿蜒美麗的荖溪河畔,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我們經過平和車站,這個僅開放區間車停靠的無人車站,再往前走近一點就是花蓮縣平和國小了,而眼前拖著行李箱迎面而來的是鹿樂的教學志工—包錦棠老師。
包錦棠老師是一名環境藝術家,退休後除了到臺灣各地進行藝術創作,也希望貢獻自己的專長到需要的偏鄉學校從事教育回饋。2020年1月,包老師將自己的教學想法透過鹿樂平臺傳達給偏遠地區學校後,收到各地學校熱情踴躍的報名,媒合學校也從原本預計的6所學校,到最終確定合作的13所學校;包老師說「只要在能力可及的範圍,都願意盡量去服務。」
跨領域的藝術創作課
這一次的藝術教學活動,是以日常使用的回收瓦楞紙箱為媒介主軸,同時帶領小朋友探討自然力學與紙的關係、節能減碳與環保意識、也是結合構思設計、剪貼、上色的美學內涵來完成一件作品。
課程一開始,包老師透過簡報向孩子們介紹瓦楞紙箱的由來,原來最初的瓦楞紙,是用來包覆英國大禮帽特別的造型,讓它在運送過程中不容易變形而有的設計;另外, 包老師也分享早期使用的木製箱子需要砍伐大量的森林樹木,而瓦楞紙箱的製作原料是邊角木材、竹子、麥草、蘆葦等,環境資源更妥善的利用,這也是為什麼瓦楞紙箱越來越普及了。
瓦楞紙箱為什麼可以保護物品抵抗外在壓力呢?透過提問,包老師邀請小朋友一起觀察手邊的瓦楞紙箱,可以看到裡頭波浪狀的紋路,向孩子簡單的介紹了力學的原理。接下來,邀請孩子拿起空白紙張摺疊出波浪的紋路,實際去看到壓力與紙張之間的關係。
包老師自製教材,向孩子們說明瓦楞紙箱力學的原理。
學生將空白的影印紙摺出波形的紋路,實驗力與紙的關係。
不設限的藝術想像
藝術,是充滿想像的,沒有正確答案的,正因為如此,給予孩子們的更多的創造空間。花蓮縣平和國小是「波形玩藝趣」教學專案服務的第7間學校,包錦棠老師在課前的調查表中,了解到孩子們有創作公仔的興趣與意願,所以這一次的示範作品多了許多生動的角色,讓師生眼睛一亮!
在包老師簡單說明操作步驟與技巧方法後,就讓孩子們自由的想像與創作了。孩子們在紙上寫下自己想做的作品,拿給包老師看,包老師就會引導學生具體的作法是什麼。
包老師向學生介紹瓦楞紙板拼接組合的技巧與方式。
小朋友將自己喜歡的公仔人物以草稿的方式畫在紙上。
「我是熊控!我想要做台灣黑熊。我很喜歡熊喔,我的床全部都是熊的玩偶」六年級的女孩興奮的說著。
「我想要做戰車!」四年級的男孩專注地在紙上畫下戰車的模樣。
四年級的男孩小毅畫了一台心目中的戰車。
「如果你這個人物的頭要做大一點,你要再接幾條瓦楞紙,這樣它才會是你想要的那個樣子,這樣你懂我的意思嗎?」包老師向孩子說明製作的方式,並輕拍孩子的肩膀確認是否有理解,直到孩子點點頭後,包老師才離去。
包老師與學童討論作品的製作方式。
包老師說:「這次的藝術創作課程,就是希望孩子的學習是從生活經驗出發,用實作去思考、去連結;瓦楞紙箱媒材的選擇也是,其實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用到紙箱,只是少了一些觀察與想像。」希望小朋友能用自己的視野去發現,結合經驗的去創作不一樣的東西。
孩子專注地在創作。
持續前進的偏鄉教育路
從職場退休後的包錦棠老師,因為一顆想要為社會回饋的心,在2018年加入鹿樂的教學換宿志工後,展開了偏鄉教育的路。「從學生身上,我也學習很多」這是包錦棠老師最初在偏鄉學校服務一學期後的感想。雖然過去沒有太多的教學經驗,但憑藉著職場累積的溝通經驗和換位思考,為學生設計可以動手實作的課程,而學生們對於教學內容懷抱著好奇與提問,則是包老師成就感的重要來源。
四年級的岑岑很滿意自己的作品。
小朋友製作迷你又精緻的公仔人物。
抱持著這樣的信念,包錦棠老師以行動表達對偏鄉教育的關懷,2020年提出「波形玩藝趣」的教學專案,前進臺灣各地北、中、南、東共13所偏遠地區小校,與孩子們分享瓦楞紙箱的藝術作品。包老師說:「希望孩子從生活經驗產生創作,而他們尚未擁有的經驗,像是工具的操作與技巧,可以由大人來提醒與告知,給予學習的支持。」
接下來,包老師將持續前往偏鄉學校,向各地的孩子分享瓦楞紙箱的藝術作品,期望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能帶給他們不同的想像!
鹿樂平臺媒合參與「波形玩藝趣」的13所偏遠地區學校。
🎥 活動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