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活動
鹿樂 x TFT|服務完,然後呢? -給曾經參與服務的你
2020/03/23

 

3月21日,鹿樂和TFT為台灣而教舉行「服務完,然後呢?-給曾經參與服務的你」講座,兩個深入偏鄉教育服務的組織,透過對談偏鄉教育的現況暢談組織發揮的影響力,也邀請曾參與服務的夥伴們分享經驗,提出服務結束後,未來的發展方向。

 

鹿樂X TFT

鹿樂平臺是媒合偏鄉學校與社會大眾的群力平臺,媒合企業組織、社會大眾提供偏鄉學校所需服務,參與者進入校園扮演的是協同教學的志工角色,而TFT是為了教育機會均等而奮鬥的人才發展基地,參與者經由培訓進入學校擔任2年的正職教師;雖然兩個組織都深入偏鄉提供創新的教育服務,仍有著不同之處,鹿樂計畫共同主持人詹志禹教授以菜餚做為比喻,TFT教師就像主餐,是主要教學者,鹿樂志工則是配菜、調味料,補充人才從旁協助活化課程。

 

鹿樂計畫共同主持人詹志禹教授(左)與TFT領導力發展部代理總監茅雅媛對談。

 

發揮影響力,讓偏鄉不遠

講座上半場邀請鹿樂計畫共同主持人詹志禹教授、TFT領導力發展部代理總監茅雅媛針對偏鄉教育的看見以及組織在教育現場創造的影響力對談;詹教授以「鹿樂哲學」開場,他認為城鄉各有不同優勢,並無優劣之分,志工進入到偏鄉是資源的平等交流,而不是一味的給予,必須了解彼此的需求、資源,增加彼此的信賴感,詹教授鼓勵大眾參與鹿樂計畫,但他提醒,「不要總想著改變別人,也不要太快被改變,找到彼此可以嫁接的地方,種下種子,等待它發芽。」;茅總監認同詹教授的說法,表示偏鄉不等於弱勢,TFT十分重視教師的自我覺察,在了解原有系統後反思教學模式,串聯學校、社區發揮影響力,減少教育不平等的現象,同時增強教師的自信及領導力。

 

詹志禹教授提醒,進入偏鄉服務不要只想著改變別人。

 

因為理想,我們投入偏鄉教育

「老師你可不可以當我的第二個媽媽?」這句話,是孩子對鹿樂志工郁容的真情告白,講座下半場,鹿樂志工、TFT校友用自身經歷帶來精彩對談;郁容首先分享了他在嘉義縣來吉國小服務的經歷,法律專長的他看見青少年犯罪比例提高,希望透過教育讓孩子了解法律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識,法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雖然教的是法律,孩子卻在郁容的用心陪伴下找到心靈寄託;曾參與偏鄉研究計畫的鹿樂志工詠而,希望透過專長應用在服務上,進到了心北市坪林國中擔任圖書館志工;TFT校友邵恪玄則為了研究打基底進入教學現場,磨練教學技巧,不讓自己成為象牙塔裡的學者。

保有彈性的心,遇到阻力轉念變助力

一開始進入校園,或許大家會把滿腔熱血投注在裡頭,急著想做些什麼,但詠而認為應該先「聆聽、觀察並積極參與」,因為對雙方來說,彼此都是陌生存在,操之過急很可能產生意料之外的衝突;恪玄就曾聽到學生親口告訴他「老師你知道嗎?我覺得你在統治我們,我恨你」,因為要讓孩子乖乖聽課採取了嚴格規範,雖然這作法很有效,孩子一席話卻讓他重新思考自己應該怎麼做,並理解到服務不是貢獻,是一起學習;郁容分享,挫折是一定會有的,但應該在服務過程保有彈性的心,像是他每次進到來吉國小都得仰賴當地居民的便車,讓他很不好意思,但時間一久,他發現搭便車其實是與當地建立關係的途徑之一,很多時候挫折和助力只是一念之間,郁容一句「看開一點」,讓在場參與過服務的夥伴相視而笑。

 

郁容(左)勉勵大家遇到挫折時要「看開一點」,讓在場夥伴相視而笑。

 

服務完,然後呢?

服務總有結束的時候,面對「老師,你會不會回來」的提問,郁容回應,「我把來吉當成第二個家」,不管有沒有回到當地,聯結是不會斷的;至於如何與孩子道別,恪玄認為「好好說再見」是重要環節,告訴孩子「我們離開不代表我們不在意」,他笑說,現在社群軟體很方便,隨時要聯絡都可以,我的IG帳號還是孩子要我設的;談到「服務完,然後呢?」詠而說離開之後其實激發他更多的想法,也許沒有應用在服務上,但他會帶著收穫繼續他的人生規劃,郁容則呼應上半場詹教授「不要總想著改變別人」的提醒,「教學不是為了改變什麼」他認為教育是長期累積,在教學當下盡本分,如果有一點點改變發生,就是最大的收穫。

 

詠而(右)認為服務讓他收穫良多,即使沒有持續在教學現場,他也會帶著收穫向前邁進。

 

開始了就一路往前,別對自己感到失望

鹿樂和TFT提供對偏鄉服務有憧憬的人很棒的參與途徑,然而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嘗試,或是嘗試後發現自己並不適合,針對這個提問,詠而鼓勵大家不要害怕,給自己一個機會嘗試,服務是能讓你成長的經驗,郁容也說把自己準備好,拋開先入為主的觀念,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往前;恪玄則向服務中的夥伴喊話,每個人生的選擇都有它的美好或遺憾,享受當下的選擇,永遠不要對自己感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