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合作
「創意布線量」那些在偏鄉編織的美好時光
2019/12/25

走入偏鄉的初衷—以孩子為起點

談起走入偏鄉的初衷,中華民國服裝甲級技術士協會陳秋娟理事長表示:「以前的女工和女紅是生活必備技能,但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現代人普遍對這項生活基本技能感到陌生,釦子掉了也需要請人協助,因此我們期望以孩子為起點,散播改變的種子,向鹿樂平臺提案,協助我們媒合至偏鄉學校傳授相關技能。」

 

中華民國服裝甲級技術士協會,集結各方熱愛服飾的製服高手,許多人花了大半輩子鑽研服裝技術,但回頭望往往不見青年後輩接棒,為臺灣服裝產業感到隱憂。在追求規格化量產的時代下,他們依然相信客製的誠意以及手縫的溫度;見證快時尚帶來鉅變的同時,他們相信只要透過巧思與巧手,過氣的衣服也能重新利用,進而減少浪費。

 

不僅是技能的傳承,亦培養孩子照顧自己的能力

臺灣的技術不亞於他國,高品質布料的產出卻只能輸往國外,製成高級服飾後再以高價賣回臺灣,讓這些MIT布料只能隱身於國際名牌的影子下。臺灣其實擁有豐富獨到的文化特色,然而走在街頭,一眼望去盡是日系、韓風穿搭,反映出臺灣人對自身認同的淡薄。協會期望有一天,從設計到製作,能有更多人投入服裝產業,一起打造臺灣特色的服裝,讓「臺灣」成為全球服裝界的指標。而改變的起點,則從偏鄉教育著手,在多數的偏鄉地區,家長往往沒有多餘的心力照顧孩子,協會帶來的課程不僅是傳授孩子縫紉的技能,亦是培養孩子照顧自己、甚至是家人的能力;從最貼身的物品出發,讓孩子重新認識衣服與自身的關係,了解洗滌、保養衣物的知識。

孩子個個全神貫注於縫紉課程。

 

2018年至今共前往31所偏鄉小校

「在短時間內教會從沒拿過針線的孩子完成作品,那是莫大的成就感。」原先擔心縫紉課程無法吸引孩子的協會志工老師,看著孩子流露出的專注神情和認真態度,得到了滿滿的回饋。2018年至今,協會一共前往了31所偏鄉學校,教孩子刺繡、縫筆袋,將穿不下的舊衣物重新改造成新物品,傳達惜物的精神。而實際走入偏鄉後發現,許多孩子對縫紉是感興趣的,並不是沒有人想學,只是缺乏資源的引進和刺激,進而失去啟發的機會。

志工老師耐心地協助孩子,回應他們的疑問。

 

結束,是另一個開始

協會的影響力在課程結束後仍持續發揮,像是先前合作的屏東縣赤山國小,課程後校方仍與協會保持聯繫,當學校為了學生是否需紮衣服而困擾時,便邀請協會理事長來演講,請她從穿衣美學的角度談論紮衣服的意義。另外,協會也與花蓮縣南平中學合作,以考證照為目標,傳授學生一技之長,培育服裝領域的人才。未來,協會預計培訓學校的老師做為種子教師,在課堂上教學生基本縫紉技能;有了基礎訓練後,協會志工老師進入學校時則能進行進階課程。透過這樣長期的合作,期能讓縫紉技藝深根臺灣各個角落。

 

透過針與線的牽引,各式配件被串接在一塊,而鹿樂也像是那針與線,將志工與偏鄉小校拉到彼此身旁,未來服裝甲級技術士協會將持續傳授縫紉技藝,進入更多臺灣偏鄉小校,編織各式各樣美好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