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盪嗎?」「我也想盪!」「啊!我在轉圈。」走在山林小徑,蟬聲唧唧,學生們的對話和笑鬧聲乘著風來到我們耳邊。青年鹿樂「森山學堂」團隊在新竹縣芎林鄉的自然谷舉辦「感受家鄉,森度生活」營隊,才第二天就遇上颱風來搗亂。學生們把握風雨來襲前的每分每秒,在200歲的芒果樹上攀來爬去,甚至抓著繩子像泰山一樣前後擺盪,實際運用跟大哥哥、大姊姊學來的攀樹技能。
小朋友動起來,走進美麗芎林
一身黑衣黑褲,時而幫學生檢查裝備,時而奔走在小徑處理營隊庶務的人,正是森山學堂的負責人,陳正偉。正偉移居芎林鄉後,很少在社區營造的活動中看見年輕人與孩童。前往小學協助社團活動時,更是發現學生常玩手機遊戲,卻不瞭解家鄉的環境。因此他以在地的丘陵與森林環境為基礎,設計具趣味性、挑戰性,能學以致用並反思的課程,盼引導新竹縣芎林鄉芎林國中的學生探索家鄉之美。
雖然是第一次和芎林國中合作,正偉對營隊舉辦卻是十分嫻熟,充滿自信地表示,目前為止都沒有遇到困難。原來正偉一直有與在地團體或學校接洽,辦理攀樹活動。這次很幸運能跟理念相近的芎林國中搭上線,正偉期盼未來能長期合作,讓更多學生願意親近大自然、認識家鄉。
芎林國中的學生身穿防護裝備,在教練的指導下攀樹。
親近大自然,攀樹、露營、野炊一次掌握
營隊設計以戶外活動為主,包括森林內的五感探索:透過遊戲引導學生善用視、聽、嗅、味、觸覺,與森林裡的動植物互動,緩解學生對森林的恐懼,增強觀察的敏銳度;攀樹與樹冠層生態初體驗:學生透過徒手攀、繩索攀與樹木親密互動,也學習如何善用工具保護自己;登山尋寶圖:學生學習使用地圖、判定方位、觀察地景地貌,進一步認識芎林鄉的淺山森林步道、古道生態和人文故事;野營野炊DIY:三餐食材使用在地蔬果,透過野炊、露營,習得在山林生活的技能。
其中,攀樹活動備受學生喜愛,林秉翰同學興高采烈地表示,攀樹之後手會很酸,但是他很喜歡攀樹。被問到為甚麼喜歡攀樹時,秉翰先是成熟地回答:「喜歡應該沒有原因。」隨後才靦腆的笑著補充:「攀樹時很自由,吊在半空中,很酷。」原本就很喜歡戶外活動的葉子槐同學則說,攀樹時會爬到比較高的地方,很好玩,這次真是來對了。
「學生比我想像的還要更精明!」正偉開心地說。他解釋,原本就擔心學生離開舒適的家會不適應,這次還遇到要在雨中生火、煮飯、切菜的情形,沒想到學生都很踴躍參與。就算花比較多時間才成功,學生們依舊很享受過程,火升起後大家還會圍一圈歡呼。
大家一起沿著繩子向上攀,比賽誰先到達頂端。
費盡千辛萬苦攀上枝幹,終於能休息一下。
重視對話,引導孩子探索、突破自我
攀樹的過程中,比起命令學生行動,森山學堂團隊主要透過對話的方式,引導學生突破自我。比如,很多學生一開始覺得樹很高、不敢爬,團隊不會要求學生立刻上去,而是詢問害怕的原因,視個案請他試穿吊帶,或依他可接受的程度慢慢離地。循序漸進的引導,成功讓一開始說不爬的學生越爬越高。也有一些學生原本不敢爬,看到同學在爬,爬得很高很快,有了競爭意識,覺得不能輸,反而鼓起勇氣嘗試。
穿吊帶的時候,團隊也是採取引導的方式,不直接告知穿法,而是先讓學生嘗試。團隊使用的吊帶原本就是被設計成供使用者自行嘗試、探索的形式,就連官方的說明書上也寫著「請自行穿著,如果想看答案,請上網找」。不過,正偉也強調,雖然會讓學生自行穿著吊帶,攀樹時關係到人身安全,一定會在學生穿好裝備後進行檢查。
攀樹活動中還有一個特別的措施,「雙確保」,攀樹的學生握有一條紅色繩子,可以自行控制上升、下降;另一條粉紅色的繩子,則是由在地上的人握在手中。地面上的人幫攀樹中的人「確保」,就算攀樹的人操作紅色繩子失誤,也不會直接掉下來。雙確保這個措施,不僅讓學生重視安全措試,也透過替同學「確保」學習承擔責任。現場的學生都成了安全小尖兵,說著:「有人幫你確保嗎?」「我幫你確保吧!」
試過才知道!戶外活動好好玩
溯溪、玩水也是對學生來說新奇的體驗。很多學生出發前以為溪水會很髒,說了不敢下水,直到看見清澈見底的溪流,才變得能夠接受,一下子就跳下去,玩得很開心。敘述著帶學生去溪裡玩水的故事,正偉語重心長的提到,這次的營隊有很多戶外活動,希望透過體驗式教育讓學生知道,「很多時候事情跟想像的不一樣,要真正去做才會知道事實為何、喜歡與否」。
本次營隊,森山學堂團隊找來專業教練,也針對颱風來襲做好防護、備好雨具,希望每位學生都能開開心心的入山林,平平安安的回家。根據鄭丞崴教練的觀察,不少學生原本懼怕戶外,不敢摸草、鑽樹叢,後來在活動中漸漸接受,甚至找到樂趣,喜歡上戶外活動。未來,森山學堂會持續跟偏遠學校合作,致力於讓更多學生認識家鄉,在攀樹、溯溪、登山等活動中認識自己、挑戰自我、喜歡上大自然。
從樹梢鳥瞰,大家都好迷你啊!
青年鹿樂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