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活動
2019 雜學青《喧嘩、珊瑚、什錦麵 》
2019/05/22

 

「 當各種主題和人們走在一起時,最意想不到的學習就會發生。」

 

一年一度亞洲最大多元創新教育博覽會——雜學校,5月16日至5月19日於臺北華山1914文化產業園區展出2019雜學青《喧嘩、珊瑚、什錦麵 ・Noise, Sanga, Mixed-Noodles》,針對17-35歲的青年,集結各種非典型實踐,如同此次展覽主題,藉由匯聚來自各地多元的分享者與學習者,相互交流與激盪,開啟想像的啟發。

 

 

關於鹿樂平臺

鹿樂平臺今年第四度參展,展區分為「鹿樂介紹」、「偏鄉教育」以及「鹿樂志工故事牆」,透過理念介紹以及故事分享讓觀展大眾了解鹿樂平臺所扮演的角色,並對偏鄉教育有更深的認識。

 

「我有聽過鹿樂,也有在考慮要報名當志工!」許多已有耳聞的人來到攤位做進一步的了解,「鹿樂這個名字是什麼意思啊?你們主要在做什麼?」也有許多新朋友走進攤位一探究竟。鹿樂取自偏鄉的英文「rural」,鹿樂平臺致力於偏鄉教育,是媒合偏鄉學校與社會大眾的橋梁,合作模式分為「小校許願」、「大眾提案」和「企業合作」,偏鄉學校可以向鹿樂提出志工需求,而社會大眾和企業組織也能透過鹿樂找到合適的學校為偏鄉教育盡一份心力。期能透過募集志工人力,提供偏鄉學校多元的教育資源。

 

「為什麼偏鄉學校需要志工?」這是許多人的疑問。由於偏鄉學校受到地理位置及經濟因素的影響,家庭與社區所能提供的文化資源較匱乏,而師資缺乏導致藝能科目多由學科老師兼任,再加上偏鄉學生的課外才藝、補救教學等資源大多須仰賴學校安排,在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下也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資源。因此,藉由來自不同背景和專長的志工,帶來多樣的課程活動和文化刺激,提供學生多元學習與發展的機會。過程中,志工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或技能,每一個生動的故事更開啟學生對未來無止盡的想像。

 

活動現場與觀展民眾交流與分享。

 

展覽現場也邀請到鹿樂平臺的兩位志工,分享一路上的心路歷程。

 

GAP Year,遇見第二個家

「在人生的交叉點,任性地去努力一次想做的事,除了勇氣,沒有什麼事是需要考慮的。」

 

「法律終究只能做到事後補救,但是教育可以從根本開始帶來改變。」法律背景出身的黃郁容大學時期實際接觸青少年案例,體悟到教育的重要性,也加深想到部落培養學生法治教育的決心。大學畢業後,郁容選擇來到阿里山鄒族部落中的來吉國小,常駐一年陪伴學生進行閱讀活動、法治教育,讓原本學習成就低的學生,開始燃起對學習的熱情。她提及傾聽是改變的開始,並期許自己成為孩子學習的夥伴,一起找出學習動機,真正開始願意、甚至喜歡上學習,同時給予足夠的空間讓孩子盡情發展。

 

「我們其實沒有什麼不一樣。」郁容不只侷限於教學,也融入部落生活,和大家一起參與鄉運、籌備跨年活動,來吉就如同是她的第二個家鄉。她也提醒想成為志工的夥伴仔細思考自己的定位,具備良好的心態,調整情感交流的拿捏與原則,尊重不同的文化,確保孩子在常經歷離別的狀態下仍願意給出信任。

 

志工黃郁容現身分享於嘉義縣阿里山鄉來吉國小服務的經驗。

 

微光之旅,遇見夢想與希望

「想起他們笑起來瞇成一條線的眼睛,被檸檬酸到瞇成一條線的眼睛,那一天很像一場夢,很美好的那種。」

 

李奇芳Oga是一位甜點師傅,2016年夏天至今,她開著白日夢閃亮甜點車環島,前往過20多所偏鄉學校教學,今年是他參與鹿樂的第四年,在偏鄉長大的她希望能帶領偏鄉學生跳脫環境的限制,體驗烘焙技能,學習利用家鄉物產製作點心及果醬,進而認識食物的本質和家鄉。

 

這幾年的給予和收穫是Oga持續的動力,實際接觸現場也讓她看見學校老師是多麼努力在尋找資源,或許有些人會質疑僅一次的體驗所帶來的成效是否有限,但對Oga而言,即便整個班級只有一位學生對烘焙產生興趣,這些種子都有機會開花結果。

 

李奇芳Oga甜點師分享於一路擔任志工的心路歷程。

 

結合眾人之力Dare To Be

四天下來,匯集各類教育參展單位、主辦單位、講者、政府組織以及社會大眾,相互激盪對偏鄉的認識以及對教育的想法,更有不少多元背景的人願意成為鹿樂的儲備志工,這些交流之中有認同也有猶疑,但在這麼多形式的聲音背後,其實代表著一塊又一塊五顏六色卻又不可或缺的拼圖,而每一個誠摯的眼神也帶來更多的確信,改變的種子正逐漸萌芽,也似乎可以開始想像,或許有那麼一天,能看見我們理想中的美好願景。

 

繼續堅守崗位,結合眾人之力Dare To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