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孩子們拿起砧板、刮刀或勺子的握把,敲打著川貝,將其搗碎。接著,有的孩子拿起菜刀在紅棗上開個口,有的用蠻力把紅棗撥開,把籽去除──接著,就等冰糖融化,一起放進水梨鍋裡熬煮成醬。
林辰志工老師介紹當天會用到的設備器材
「切的時候,一定、一定要小心,不要切到自己的手哦!」林辰志工老師站在臺前,叮嚀著務必注意安全。當問起石角國小的孩子們有沒有用過削皮刀、菜刀時,獲得一致「有!」的答覆,老師大吃一驚,石角的孩子居然這麼厲害。
有的孩子很熟練,有的雖然有點害怕,仍穩穩地拿起削皮刀,削起水梨的果皮,林辰老師留意著,現場跟課的老師們也在各組身旁關心著,這是一堂完全放手讓孩子用刀、用火,用心熬果醬的課堂。
「突然覺得自己有點專業。」在切第二顆水梨時,朱同學說。大家把水梨皮去掉,有的組別輪流切各自的水梨,有的則分工合作,一個人切水梨,另一個人來幫紅棗去籽,各組討論出自己的合作模式。
另一種思維,原來可以這樣做
這一天上午,【跟我一樣甜】偏鄉教育巡迴來到臺中東勢區石角國小,林辰老師要帶大家做的是「冰糖川貝燉梨果醬」。
「好酷,水梨可以煮成果醬哦!」孩子們平時接觸到的果醬都是早餐店的巧克力、花生、草莓果醬,大家沒有看過川貝、跟紅棗不熟,也是第一次知道家裡種的水梨,就可以做成果醬。
「我是希望給孩子們多元的體驗才申請這個課,也是因為學生的家裡大部分是務農維生,那時候看到志工老師會以在地的當季水果為食材,就覺得可以申請,這樣孩子們就能知道不只可以賣水果,也有其他行銷包裝的方式,那就是做成果醬。」當聊起合作動機時,石角國小的羅愛教務主任和鹿樂分享。
認識紅棗與川貝
學校老師示範切紅棗的方法
將川貝搗碎
「你要甜一點,還是酸一點?」林辰老師向孩子們提出疑問,甜一點的果醬,檸檬汁就少一點,自己動手做的優點就是可以依照個人喜好,完成獨一無二的果醬。
把水梨和冰糖倒在一起,開火、加熱!當冰糖融化、水梨緩緩出水,就是加入檸檬汁、川貝碎、紅棗的時間,接著,進入一段耐心大考驗。
「怎麼還這麼多水?」「手會有一點痠耶…」「老師,這樣可以了嗎?」各種疑問四起,「換我拌了」「鍋子邊邊也要拌到,還有下面,不然會燒焦」「泡泡要撈掉」不只分工,孩子們也會主動擔任起幫手的角色,互相叮嚀、留意起現在鍋內的狀況。
三年級的組別舉起手「好了!」接著,要把果醬一匙匙撈進鐵漏斗,裝進果醬玻璃罐裡,倒放、冷卻,大功告成。
學習品牌概念,由自己作主
等待的時間也不浪費,課程開始前,志工老師問大家想要先做果醬,還是先設計自己的果醬標籤,「先做果醬」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先完成熬煮的組別,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設計自己的品牌貼紙。
林辰老師跟孩子們分享,「品牌」可以由自己決定顏色、名字、整體風格。
很酸的果醬、小狗果醬、小牛奶、小布布…各式各樣的品牌名稱被孩子們寫下;「我要畫雲!」紫色的、綠色的、藍色的,一朵朵雲被畫在貼紙上,有的孩子以小圖樣點綴品牌,有的則選擇簡單俐落只有字。
「這是你的名字嗎?」一位男孩手中的果醬,寫著一個人名。「不是,這是我爸爸的名字。」男孩分享,因為想要把今天做的果醬送給爸爸,所以用對方的名字命名。
女孩寫下「果醬」的印尼文Selai,另一面則寫著媽媽的名字
起心動念,滿腔熱情
最一開始,是一股熱情讓【跟我一樣甜】果醬課程順利誕生。
平時經營Good Jam手作果醬品牌的林辰志工老師,希望為台灣做點不一樣的事,去特教學校教課、走進育幼院、到偏鄉去…各種想法冒出,在和友人的一通通話後,計畫書一夜生成,送到鹿樂手上。
「尤其是食材的部分,我想要用他們的水果。」通話中,林辰老師這麼說;果醬課程結合在地特色,可以更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在家裡就能和家人一起完成。
當提到需要由孩子們自己切水果時,羅主任分享「學校從低年級開始就有食農課程,由老師決定種植的蔬果、食譜,像上一學期剛做完南瓜餅乾。」除了甜點,炒青菜、燉湯…都是曾出現過的食譜,孩子們因此會使用刀具、爐火「他們有用過,老師也都在旁邊陪他們,我們有給孩子安心操作的環境,孩子們就不會太害怕。」
石角國小大合照
「對我來說,到這些學校上課,是給我自己一個機會,走出我待慣的地方,給孩子們一段時間的『陪伴』。」林辰老師說起服務中的體悟,也在陪伴過程裡放手,讓孩子們盡情體驗。
在成為果醬職人之前,她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從事這個職業,或是會投入鄉村教學;走進全臺16所鄉村學校的她,用「自己的故事」鼓勵孩子們保持開放的心,凡事都有可能;以「自己的職業」告訴孩子們不要設限未來,世界上有很多種選擇;用「果醬DIY課程」告訴孩子們家鄉特色可以如何運用,學會行銷的概念,也嘗試新的體驗,啟發探索自己的興趣。
九月中旬,志工老師帶著故事與啟發的種子走進石角國小,把水果製作為果醬,把空白的標籤貼紙畫上品牌圖樣,大人與孩子們一起,以水果相甜,以心意相伴。
影片觀賞-志工服務心路
更多故事:2023志工感謝季「一同去教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