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樂志工闕鈺倪正努力在課餘以寫生的方式,於服務期間記錄下台灣偏鄉小學的美並認識地理人文之故事。
「我會形容自己是『不是款』。」陸續穿過民宅巷底的小庭園,大家進入玻璃落地窗後、木頭質地的好事空間。坐滿了椅子,大家比肩相聚,聽闕鈺倪介紹自己。
你想要知道的可能是他的經歷,他從高中到大學都是美術系。
他在百貨公司教兒童黏土,這是他有勇氣接近教育的開端。
他天生是左撇子但大人把他改成右撇子,他會形容自己是硬漢的女生。
他說如果問他大自然教了他甚麼,他會說:大自然教了我,知道家鄉在哪裡、家鄉講的語言、唱的歌,就叫做漂亮。
「我很喜歡自己『不是款』的樣子。」
不是款是台語,在說一個人「沒有他該有的樣子」。
他說旅行就是出走,他曾經走到很遠的地方,懷疑自己為什麼要走這麼遠。後來知道自己想要歸屬感,四海一家,每個地方都可以有人對他說:你回來呀,回來給我們看看。但不管到了多遠,看到多少美好新奇,還是要把家裡的鑰匙帶在身上,家是我們的根,不要嫌棄家。
「這是斑比。」
屏東縣牡丹鄉牡林國小受到少子化的影響,2004年被併入高士國小,成為牡林分校。在那裡,闕鈺倪的名字是班比。2016年九月開始,他連續兩個學期帶孩子進行課後的繪畫活動。而他前往的心情是旅行一般的。
對於深入偏鄉,他提出一些行動前可以自我評估問題:
在部落,學校有排灣石板屋導覽,散步時會經過工寮,天天吃部落媽媽煮原住民口味的山產:鹹豬肉、蝸牛,有時味道很重、有時像是吃草,颱風時隨時會斷訊、門外的風雨大得嚇人。習慣了平地出門就可以買到一切的生活,能不能入境隨著山里的生活?
在偏鄉,遇到的人會直接影響到你的心情和做事的方式,同時要開始學習團體合作,相處的生活圈就只剩下你的夥伴。住在遠離親友的學校附近,非常單一而緊密,能不能順利調適自己?
追求理想生活的時候周圍會出現很多聲音,即使是最親近的人也未必瞭解。
「你做這件事情有甚麼意義?」「未來有甚麼發展?」
他也懷疑自己是否做了錯誤的選擇。但不管是錯誤或是正確,原來遇到事情自己會是這樣、會有這樣的反應,日常生活中所不會顯露的自我漸漸被淘洗出來,一路上遇到的人都值得去認識和了解。旅行確實帶來新發現,這些新不全然來自環境與物質,還有自己與他人的全新面向。
闕鈺倪說自己在偶然的機遇下從零開始學習教育這件事,但他深知自己個性很難控制,無法坐在教室裡按表操課。
「我是沒辦法走考教師證照這條路的,但我還是喜歡小朋友,怎麼辦?」
找尋打工機會、找跟學校合作的職缺,透過史懷哲計畫到南投廬山國小,而後透過鹿樂來到牡林。闕鈺倪並未遠離想做的事情、關心的群體,持續嘗試,找到屬於自己也適合自己的方法。他說在偏鄉,能夠更近距離看到孩子與家庭的關係,認為最直接且深刻影響孩子行為的是家庭與環境。
若問他,偏鄉與都市的孩子有甚麼不同,他會回答,其實小朋友都一樣可愛。
感謝鹿樂志工闕鈺倪老師、感謝好事空間、感謝所有到場的你們!
● 關於鹿樂志工老師—闕鈺倪
引導兒童對於自身環境的敏銳度與認識,從校園環境寫生,以及從環境當中蒐集藝術創作材料,就地取材進行藝術創作,或是運用想像力編寫出屬於環境的故事,在認識自己家鄉校園同時認識環境的故事、培養藝術才能。
活動時間:2017.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