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到訪過一個部落,道路因風災全毀,導致產業中斷、社區人口外移,留下的族人意志消沈,終日無所事事,依靠補助過活。幾年過去,學校終於再度回到部落復校,孩子遊戲的聲音、朗讀的聲音,喚醒了族人。

「我必須對孩子負責任。」孩子的存在,讓部落重燃希望。

又一次,到訪一座位在高山的村莊,恰好遇上老師與村民一期一會的家庭訪問。夜裡,全校老師一齊出動,四、五輛車摸索著漆黑、坑坑疤疤的山路,到一戶戶山上人家拜訪。「如果沒有親自到每一戶人家看過,你無法用常理了解他們的狀況。…有個小朋友每天都遲到,實際去過他們家才明白,原來孩子每天往返的是這樣的山路。」那一夜,老師語重心長的分享,深深烙印在心底。

因為實際走訪一個個偏鄉,看過無數默默為村子、為孩子努力的故事與身影,於是才明白,教育(education)的意涵,不僅止於學校教育(schooling),而尤其偏鄉更是如此。偏鄉老師能做的事,往往遠超過一般所認知的教職;入夜後,學校為村子留下一點光亮。社區既是孩子生活的環境,又是學習的場域,以獨特的在地力量,引導著孩子成長;又或者透過實驗教育,學校經常與社區建立夥伴關係,共譜屬於地方的教育網絡。假如孩子是一個地方的希望,那麼以「村子與孩子」作為核心,思考如何讓孩子留下,長大後能夠回到家鄉、活絡地方,成為「教育」在偏鄉被賦予更深層的意義、期待與想像。

企劃|鹿樂平臺
文字|鹿樂平臺
攝影|鹿樂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