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歷斯.諾幹老師的部落文學課
「你覺得自己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你從別人的文字裡,看見了怎麼樣一個人?」
這天,是瓦歷斯•諾幹老師第四週在臺中市和平國中的文學課,在這堂課上,老師邀請學生用一枝筆、一張稿紙與10分鐘寫下自己的......
春耕時節,水田紛紛被點綴上綠意。對比機器耕作整齊一致的秩序感,社區留有一畝歪斜的秧苗田,那是孩子們剛種下的。
原來愛乾淨的孩子抗拒把腳踏進泥巴,接著才發現,踩在水田裡的感覺原來「冰冰涼涼的,很舒服」;有些孩子抓起福壽螺的卵,「好噁心啊!」一邊大聲嚷著,一邊吸引更多同伴來感受,欲罷不能;來自外地的老師,捲起褲管跟著家長的指示與節奏,用身體感受土地,一同參與其中。儘管站在一旁的阿公阿嬤嘴巴說著:「黑白種,種甲按呢歪膏揤斜」,仍然難掩愛惜村里孩子的笑容。
這堂以田野作為教室,用濕濕軟軟的泥淖、撿不完的福壽螺、同儕間的笑聲、社區媽媽的割稻飯以取代課本的插秧課,將孩子、學校老師及社區居民緊密連結在一起,實現校長所說的願景:讓孩子「用他們的手、用他們的心、用他的力去踏在這一塊土地上」。
作為訪客,眼前的畫面與刻板印象有著極大的衝擊,在村子與學校的合作下,所謂的「偏鄉」竟是如此富足,而「教育」可以如此生動!爾後,類似的衝擊與感動隨著走訪更多地方不時被觸動。在以「村子與孩子」作為核心的偏鄉教育為前提下,「偏鄉教育」需要的是什麼?「教育」在偏鄉可以有什麼樣的樣貌?帶著學習的心情踏上拜訪的旅程,在原住民文學作家瓦歷斯.諾幹老師的書屋、花蓮豐田社區顧瑜君老師的五味屋裡,聽他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