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從大學畢業,楊詠而全身散發青春氣息,滿滿的活力似乎沒有用盡的一刻。她形容自己閒不下來,所以才選擇在大四課不多的情況下,用志工服務填滿空檔。
主修生態人文學系,她曾參與一項系上的計畫,為偏鄉學校設計環境課程,負責踏查附近環境,並將其生態、文化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課中。「例如,當時參與計畫的學校因鄰近高美濕地,所以當課程教到地形、河流型態時,就會以高美濕地做為案例,並帶孩子實地前往,將課本所學與實際所看的做連結。」而這段經驗也讓她逐漸對偏鄉產生特殊的情感。
「偏鄉地區往往擁有濃厚的文化底蘊、環境資源,」楊詠而一方面受到這特質吸引,「另一方面,我也希望用自己的專業,協助那些還未發掘特色的地區,讓他們看到自己所處的環境其實是很豐富的。」當人們可以認識自己生活的地方,進而就會懂得去保護自己居住的環境、社區。同樣道理,「當你對一個地區有情感時,這樣的情感就會促使你做些什麼,並且做起事來也會更游刃有餘。」對偏鄉的愛,加上喜歡山林的幽靜,楊詠而於是選擇到新北坪林國中擔任志工。
初到學校時,她配合學校提出的需求負責管理圖書館。直到某天整理圖書時,看到一位老師焦急地翻箱倒櫃,一問之下才知道,老師正為下學期的課程安排煩惱著,想盡辦法要從藏書中找到線索。
楊詠而一開始只負責圖書館的整理,但後來也運用了自己的主修專業,為學校設計環境課程。(相片提供/楊詠而)
腦筋轉得其快,楊詠而一聽便自告奮用,端出自己大學的主修專業,協助老師構思學校的生態旅遊。「我打算帶孩子認識校園動植物,到坪林社區認識在地產業與族群,還打算讓孩子練習當導遊,自行規劃坪林一日遊行程......。」她講得起勁,十分自豪自己的專業終於派上用場。
對於這意想不到的收穫,楊詠而感到很滿意。其實在事前她並沒有預設要達到什麼目標,「因為當有了預設立場,就容易覺得事情怎麼沒有達到我的期望,因而感到失望,甚至因此忽略眼前的進展與收穫。」對她來說,擔任志工本來就是不求回報的,保持這樣的心情服務,如果能因而獲得回饋,便會覺得那是額外的小確幸。
雖說如此,她仍舊保持著積極的態度,把握機會讓志工經驗更豐富。她建議:「若有任何點子想發揮,都可以主動向學校提出。」大多數招募志工的學校通常只會列出概略的幾項需求,但也看到不少志工經過與學校認識、熟悉後,逐漸延伸出額外的服務內容;除了帶給學校原先預想不到的收穫外,對志工本身來說,也因此深化了這段服務經驗。
歡迎不一樣的你加入
其實學校都表示樂見不同想法與不同專業的加入,對於志工帶來的課程,他們都保持彈性的態度。
南河國小王世文校長認為,偏鄉學生最需要的就是加強學習互動、學科能力、學習動機以及文化刺激。志工的進來,就算只是帶領簡單的一堂體育課,「但帶起來的效果就是跟學校老師上的不一樣。」光是一個新的面孔,就是一個讓學生與生活圈外的人接觸、學習互動的機會;關於「我從哪裡來?」「我在做什麼?」......志工的點滴也讓孩子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南河國小王世文校長歡迎「新面孔」加入,協助加強孩子互動能力,增加學生文化刺激。
由於偏鄉小校教師數少,學生能學的也容易受限於老師能給的,而志工的多元背景造就了機會,讓學生學到不一樣的東西。這些,都將成為學生的經驗,甚至在未來的某些時刻,得以成為他們人生的一個選項。
仁愛國中朱珮芬校長也同意,學校並不期待志工要「幫大忙」,也因此,她認為不必把志工服務想得太複雜,學校最大的期待就是志工能夠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只要是從愛學生做為出發點,那都是好的。」
愛,是教育的共同語言,一如名言:「教育,唯愛與榜樣。」對香田國小蔡秋雄主任來說,這句話指的不只是師長對孩子的榜樣,不管什麼專業背景,擁有熱忱的志工進到學校,都能夠作為孩子的榜樣,甚至作為學校老師的榜樣,對老師產生激勵、鼓舞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