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長大 伴你同行
不只是志工,成為彼此生命中無法取代的存在
文 / 鹿樂平臺     圖 / 鹿樂平臺

偏鄉學校教學志工,進入學校服務到底要做些什麼,才能夠提供孩子所需要的支持呢?六年前,開始在南投縣仁愛國中服務的Jack老師,從參與的過程裡找到真正的關懷,不是只用一套標準去衡量所有孩子,而是陪伴他們去探索、補足孩子所缺乏的部分,使人在教育中更加完整。

 

一個孩子真正感覺到被愛,才會正常成長。
—《兒童愛之語》

 

 

自我反思,看見真實的需要

仁愛國中位於南投縣仁愛鄉台14甲線旁,在霧社通往清境農場的路上,是一所偏遠小型的原住民學校;因學校學區遼闊,交通不便,故多數學生住校,透過團體生活方式培養規律的生活作息。由於地處偏鄉、師資流動率大,學科能力相對薄弱,學校希望透過鹿樂平臺,邀請教學志工前來深度體驗南投仁愛鄉的文化,為孩子創造更完善的輔導環境。

 

教學志工Jack起初抱持著滿滿的熱情與使命感,期望可以透過自己的專長,幫助孩子提升學科能力,但實際狀況卻不如預期;遇到太難教的學生,會認為自己沒辦法帶領,也曾經向學校「退貨」,這些經驗讓六年前踏入偏鄉教育的Jack感到衝擊與挫折。

 

直到某次與其他志工老師交流經驗,才意識到如果真的有心想要幫助孩子,那麼這些「有狀況的學生」,相對於穩定的孩子,更需要成人的協助;因而開始調整自身的心態,不再擔心自己的教學不如預期,而是轉念思考「如果什麼都沒有嘗試的話、這些孩子的情況可能會更不理想」。

 

 

同理陪伴,建立關係與信任

唯有親身參與,才能夠發現偏鄉教育的重點其實不全在於「教育」本身,因為原生環境的關係,隔代教養、單親弱勢等議題,孩子一路從家庭、社區都缺乏「陪伴」,也因此更彰顯學校教育的重要。他們需要有人陪他們說話,和他們討論,讓他們知道還有別的可能,並且願意陪著他們去探索,建立他們對自我的認識與自信。

 

 

服務過程中,Jack曾遇到一個很乖巧的學生,對著桌上的數學練習卷發呆,細心了解後才發現他不會九九乘法表,這樣的課業程度落差讓Jack感到很驚訝;而那個想掩飾自己不會的孩子,因為很在意、當下就哭了出來。「他其實很在乎自己的學業,但是因為碰到挫折就生悶氣,才一直學不會;那麼與其教他數學,或許更需要有人帶領他學習覺察自己的情緒、調適自己的狀態。」Jack分享。

 

(來源/南投仁愛國中)

 

看著來到自己眼前的這些青少年,才發現在偏鄉,學業或許不是每個孩子現階段最需要的,他們本身可能有一些問題沒有被接納、沒有被關心,而處於一個內在不安全的狀態。Jack回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也曾經混亂,家裡的狀況影響了課業,還好當時有他人的關心與陪伴,沒有因為這樣就被放棄;雖然說人生的難題還是要自己處理,但感謝當時至少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而現在在仁愛國中擔任志工的他,也成為關心與陪伴孩子的重要他者。

 

像老師也像家長的存在

在偏遠地區,許多孩子因家庭工作型態關係,在家中是無家長照顧、支持的狀態,一直以來都將學校當成生活重心與歸屬感來源。來到仁愛國中服務的這段時間,Jack與學校老師協力合作,支持學生在英文及數學領域的學習;在夜間課輔的時候,開設「Jack班」讓學生詢問課業問題。除此之外,也參與孩子們的校園生活,和學生一起去登山、挑戰自我,從不同面向去理解眼前的青少年,建立彼此的信任關係。

 

與其說是在教學、或是輔導孩子課業,不如說Jack是花更多的時間在做「生活層面」的陪伴與輔導。「我經常跟孩子說,我不是每件事都會,不會也沒關係啊;不會我們就一起找答案、一起去問老師」就像學生家長一樣的陪伴,有問題就會一起面對、一起解決。若碰到難以處理的狀況,Jack會選擇尋求導師的建議,主動地去認識學生,進而找到自己可以協助的方向,對於孩子的用心表露無遺。

 

(來源/南投仁愛國中)

 

陪伴參與 創造可能

對於從未踏入偏鄉教育的教學志工來說,不免擔心在缺乏相同的生活經驗下,能否真正瞭解偏鄉問題,進而給予所需要的支持?陪伴及參與,或許是更靠近答案的第一步。服務的這段期間,Jack從一開始的力不從心,到越來越理解孩子的需要,以及如何與青少年相處;也了解偏鄉學生的問題不在於資源的匱乏,而是沒有穩定的陪伴者,從小帶領他們建立學習習慣,需要的是能夠發現他們優點,並帶領他們認識自己、認同自己價值的成人。

 

教育,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的一個歷程。好奇是什麼樣的熱情與動力,讓Jack持續走在偏鄉教育服務的路上,他開玩笑地回應:「沒辦法啊,一直有新的學生進來,就要一直教阿」。看著Jack與學生緊密的互動與親切的對話,可以看到他們在彼此身上找到的,是一種情感的依賴,一種信任。或許對Jack老師來說,有機會陪伴孩子建立多元的經驗,培養帶得走的能力,找到一件生命中有價值的事,或是看到孩子的進步與改變,就是教育與學習的另一種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