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自己的位置
教育的鄉村性---花蓮五味屋
文 / 鹿樂平臺     圖 / 鹿樂平臺

週間中午,火車緩緩駛進豐田車站;離開沒有幾個人下車的火車站,再沿著站前筆直的中山路,走進一個寧靜沈默的村莊,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矮房。十幾年前,火車站前一個原本要被拆除的甘蔗葉屋頂老屋,在村民來回討論,幾經波折後被保存下來,後來,成為鄰近村里孩子活動的社區據點---五味屋,一個由孩子們經營的二手公益商店。

社區裡的大人與東華大學顧瑜君老師合作,發展適合鄉村孩子的教育,從此附近的孩子們平時有了學習與棲身之所。旅人來了、國外志工來了,殘破的老舊房舍變身村民的交流據點,成為居民口中的「豐田SOGO」。每到週末,這個在花東縱谷上寧靜沈默的村莊便異常熱鬧,村民彷彿相約在五味屋,邊「挖寶」邊話家常,形成村莊有趣的凝聚力量。

 

五味屋位在花東縱谷間的花蓮豐田社區

在生活中學習

「豐田SOGO」什麼都賣,凡舉鍋碗瓢盆、文具、電器、飾品…,各種商品琳琅滿目、一應俱全,此外,村民之間也稱五味屋是「囝仔人ㄟ店」,因為這是一間由孩子所經營的二手商店。「小老闆」們必須為收到的物資進行整理、分類、清洗、修繕、標價等步驟,最後才能上架販售,此外還有對捐物者的感謝與聯繫、環境清潔…林林總總的店務都由孩子們一手包辦,從中獲得學習。

 

五味屋是當地人口中的「豐田SOGO」,同時是孩子們從生活學習的空間場域

 

面對客人的詢問與殺價如何進退?商品架空了要怎麼募集物資?定價機制是什麼?店鋪一開,孩子在真實的生活參與中直接地面對各種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在大人的引導下促成可行的方案。而孩子的天馬行空也展現在五味屋的各個細節,像是孩子們想出以「小人價」作為布偶娃娃的定價機制,小小客人來光顧的時候必須先量身高,再依身高區間的價格來收費,創意十足。

 

孩子運用各種素材陳列各方而來的物資資源,透過各種店務、生活參與獲得學習的契機

 

「以前我們很克難的時候,直接就用紙箱做成展示架。手上有什麼東西,就盡量去運用。…曾經最驚喜的是,打開物資竟然發現『蟑螂的家族-窩』,整理倉庫時發現一窩剛出生的小老鼠。」一位大孩子回憶在五味屋的兒時點滴,在這裡,他生活、玩樂、體驗、冒險,遇到問題就和夥伴一起想辦法;在這裡,他成長,從小孩變成大孩子,五味屋像是家的感覺,讓幼保科成為他的唯一志願,繼續大手牽著小手,帶著五味屋的弟弟妹妹一起長大。

 

如今,五味屋串聯了社區、大學資源、非營利組織等,逐漸發展成為「社會事業」,有特賣會會場、民宿、Food Stand、二手服飾店、二手書店、電影院,以及一個承接孩子日常的夢想館。孩子每天放學後來到這裡,分派任務,共同生活在一塊。五味屋所經營的不只是商店,同時形成一個教育網絡,網住了從學校系統掉出來的社區孩子,於一起生活的每一個事件中,為彼此找到「學習」的契機。

 

五味屋形成一個教育網絡,孩子在這裡生活、體驗、冒險、成長

 

教育,在五味屋

「五味屋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是鄉村教育跟差異化學習。」

關於偏鄉教育的概念,顧瑜君老師說:

雖然我們都知道都市的資源與機會相對的比較多,當我們用「偏鄉」這個詞時,要看你從哪個位置與角度去說,換個方式,我也可以覺得臺北怎麼離我這麼遠。語言框定許多事情,以二元的方式分類、定義,有一些事情就會被限制,當我們說『偏鄉教育』,就會出現主流和邊陲的相對概念,如果講『鄉村教育』,其實就沒有這麼相對;同樣,如果以『弱勢』定義鄉村,會有不足的概念,但如果是說『差異化』又是不同的意義。

五味屋的大原則之一是「贏得」模式,而非「獲得」模式。孩子被賦予「小老闆」的任務,在五味屋工作所轉換的工作點數,可以於店內以點數換取物品;孩子有想要做的事情,必須自己提出計畫,透過累積的點數與穩定的表現,「贏得」到外面參加活動、拓展視野的機會。「靠自己努力而獲得」,曾經一個四歲的孩子去做移地分享,站在臺大校園的講臺上面,自己拿著麥克風侃侃而談今年負責的農事,但要出去不是那麼簡單,累積點數必須靠平常的努力,那是需要堅定的決心提出夢想、去爭取。這樣的模式,讓五味屋的孩子不為符合社會規範要求或公訂標準才獲得獎品,他們必須自己靠自己的雙手,去贏得成功的機會

 

「靠自己努力而贏得」,五味屋的孩子須靠雙手贏得的成功的機會

 

生活,即五味屋的教育實驗場域,以「贏得模式」取代社會福利救助,給予孩子「我可以」的體驗和能力。來到五味屋的孩子或許在學校、家庭獲得的支持比較薄弱,而五味屋給予孩子的不是單純的陪伴,不是「我幫你」的救濟憐憫,也沒有幫助孩子回到「系統內的成功」;而是重新定義鄉村孩子的成功,給予舞臺去看見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