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澳國小位在宜蘭縣最南端,三面山一面海。以蘇花公路為界,靠海屬漢人聚落;靠山這一邊,則是東岳部落,東澳國小大多數孩子來自於此。
東岳部落靠山又面海。從前泰雅族人靠山吃山,經常以山豬、飛鼠、山羌等獵物,與靠海以捕魚維生的漁民以物易物,交換漁產。如今,每年到了飛魚季節,東岳部落的族人並不下海捕魚,而是在清晨,到鄰近的粉鳥林漁港採買魚穫,再以烤爐烘烤製成飛魚乾,形成東岳部落獨特的風景。
四月的清晨時刻,港口已聚集村民,等待滿載著飛魚的漁船歸來。
4月清晨,滿載飛魚的漁船回到粉鳥林漁港。
烤飛魚圓射箭夢
每年四~六月是飛魚盛產的季節,村內家家戶戶烘烤飛魚,整個東岳部落滿是魚香。此時是東澳國小繁忙的時刻,校長鄔誠民從早到晚忙進忙出,除了批改公文、處理校務,還要接聽客服電話,兼當賣飛魚乾的老闆,儼然是個「斜槓校長」,只為達成與射箭隊孩子們的承諾。
等待漁船回港的同時,校長在貨車裡批改著公文。
為了開拓孩子的眼界,東澳國小以泰雅傳統的射箭文化,結合反曲弓運動競賽項目,成為學校培訓的重點。經過多年的努力與扎根,東澳國小射箭隊成為體委會指定唯一代表國小參與國際競賽的隊伍,並且在國際賽事中屢獲佳績,為臺灣增光。然而每年的訓練經費及出國旅費是一筆龐大的開銷,於是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鄔校長每逢飛魚季節,就會動員師生,號召社區村民一起協力,透過義賣飛魚來籌措經費,讓射箭隊的孩子在努力練習過後,能有出國比賽的機會。
製作飛魚辣椒的步驟繁瑣、漫長,沒有一刻能夠鬆懈。必須清晨就到漁港買漁獲,以確保魚的新鮮,接下來殺魚、清洗、抹鹽巴…經過繁複的步驟後,才將魚上架。過程中,需時時注意火候和天氣變化,憑靠經驗一一翻動烤爐上吊掛的上百條飛魚,接著,又是耐心守候、等待的漫長過程。
透過飛魚義賣不僅為籌措射箭隊經費,過程中增加學校與社區的文化、經濟連結,更教育孩子自食其力的刻苦精神。一罐罐由村民協力完成、乘載了孩子們夢想的「飛魚辣椒」,歷經繁瑣過程與漫長時間的等待後,嚐起來的滋味格外甘甜。
製作飛魚經歷繁複的過程,烘烤完成已是午夜時分。
發展在地課程、探索教育
除了以射箭隊、烤飛魚連結傳統文化與部落,東澳國小正展開一個計畫,希望讓孩子能夠從對自身的探索,展開對家鄉真正的認識與關懷。
「我們很多的孩子,他在部落跟他們的家人學得的在地文化,其實是比老師還精準的,那為什麼在這個時候你還是老師呢?你確定你是老師嗎?」當在地文化遇上傳統的師生階級關係,校長提出了疑問。藉由實驗教育,東澳的孩子與老師嘗試打破師生上與下的關係,互為學習、互為領導,除學科領域知識的學習,也強調在地文化的課程。低年級孩子學習傳統樂器如木琴、竹板琴和歌謠,中年級從種苧麻開始學習編織,高年級則是傳統狩獵文化,藉由部落藝師傳授,搭配校內老師與學生一起探索、記錄的過程,師生、社區共學,建置一套屬於東澳國小與東岳部落,具有在地觀點的教材。
校園池塘一隅,便是孩子的學習場域。
Design For Change!
「Design For Change」是源自於印度河濱學校的創意學習活動,而在東澳國小則隨部落發展,轉變為「在當DFC遇見文化完形」。
教室門牌能以祖靈的眼睛來做年級的呈現,部落的入口不該只能用左邊勇士、右邊織女樣板化意象。在「探究教育」的過程中,學生與老師藉由在地文化的探索,思考著如何能讓社區有更好的改變,期許部落的孩子們能夠從小開始對社區貢獻,做個與社區有所連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