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教育志工,除了帶給學生陪伴、多元的服務內容,對於自身來說,也是一個機會,接觸未曾深入的地域,認識自己、增進能力、發現不足、找尋未來方向……。
認識自己,展望未來
正準備讀研究所的楊詠而,今年上半年利用大四下的課餘時間來到新北市坪林國中擔任圖書館志工,喜歡偏鄉的她相信,「當志工時,可以在過程學習想了解的東西,或是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無論最後發現自己的興趣或是不喜歡的東西在這裡,都是種收穫。」所以透過教學換宿的機會深入偏鄉,了解學校的運作,確認自己的志趣,也希望找到自己未來可以著力的機會。
楊詠而藉由教學換宿前往偏鄉,更確認自己未來想投身推廣環境教育。(圖片提供/坪林國中)
透過與老師的交流,讓她發現「環境教育大家可能都有聽過,但知道實際內涵的人卻不多」,環境教育面向多元,包含戶外教育、體驗教育甚至是社區營造,而偏鄉保有的地方文化、自然資源若能善加規劃,將會是很好的環境教育實踐場域,也可能為地方注入新的面貌。
台灣在環境教育的缺口,也成為楊詠而研究的目標,未來希望研究關於環境教育人員的重要特質、概念和基本素養,讓相關人員的培訓能有依循的方向,透過扎實的師資訓練,讓環境教育可以推廣給更多人瞭解。
了解自己的不足,轉身累積能力
在屏東高士國小一年半從事美術教學的闕鈺倪,經歷無數次實戰的累積下,從沒有太多教學經驗,蛻變成有一套自己熟練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相處也越來越得心應手,但同時她也感覺到「怎麼辦,好像不太夠」。發現自己只能用相同模式教小朋友、沒有太多進步,與從事正式教職的朋友交流,他們的完整教案、材料,更讓闕鈺倪感受到自己的不足,需要學習更多新知和新方法,才可能帶給學生更多。
回到北部後,闕鈺倪工作之餘,開始接觸藝術治療相關的課程。塗鴉是藝術治療常見的方式,而闕鈺倪在擔任志工時也常鼓勵學生開心塗鴉,希望孩子們不管年紀多大,都可以藉由畫畫抒發自己的情緒。但課堂上,學生常會因為覺得自己畫的不好看而不願動筆,當時的她只能對孩子說「不會啊,老師覺得很好」。
在進修的過程中,她開始了解有別的方式可以消除學生覺得自己畫不好的焦慮,像是「今天沒辦法畫好沒關係,下次老師再帶另一個媒材,我們來嘗試其他變得更好的做法」,讓孩子能有「知道如何變得更好」的安全感,才會更願意嘗試。而學生畫的內容、使用的媒材,也都透露出他們的內心狀態,闕鈺倪希望藉由這些學習,在未來能更深入了解學生的情形,並知道自己可以如何協助他們。
「要成為一個引導的人,你要自己先做過充分的準備。」
在結束志工服務後,闕鈺倪決定要進修藝術治療課程,為自己做更充分的準備。(圖片提供/闕鈺倪)
渴望做得更多
邱薇珊,從事游泳教練多年,甫從體育大學進修完畢,經由朋友的介紹認識了鹿樂,對教學懷抱熱忱的她,也想好好認識爸爸的故鄉,選擇來到雲林的東榮國小;原定擔任圖書館志工,但在與校方接觸的過程中,發現能運用自己專長的機會,所以在今年暑假時為東榮的孩子帶來難得的游泳課。
邱薇珊發揮自己專長,為東榮國小帶來久違的游泳課。(圖片提供/邱薇珊)
在服務過程中,邱薇珊看見了偏鄉孩子們的可愛,也對東榮國小裡懷抱教育熱情的老師們印象深刻。由於學校沒有場地,為了帶小朋友到北港鎮上的游泳池上課,學校的校長、主任、有空的老師都犧牲自己的假日,輪流出動幫忙載學生。上課時十多位的學生學習進度不一,觀察到跟不上課程進度的學生,老師們也二話不說換裝下水陪伴孩子,用行動支持、陪伴學生。
偏鄉學校雖然部分的條件較為劣勢,但在熱心教育的老師們用心經營下,帶給孩子的愛與教育,完全不輸給城市。這也觸動喜歡教學的她,想到偏鄉貢獻所能陪伴孩子成長,而正積極尋找長期留在偏鄉學校服務的機會。
反思讓志工經驗更有意義
不論是國內的課後輔導,或是海外的暑期營隊,現今有越來越多人投入不同類型的志工,連帶地也出現不少針對志工所提出的反思。有些人擔心,短時間的服務是將志工當作「沾醬油式」的體驗,或者只是志工單方面、自以為的付出,這樣的心態與模式,對學校與學生而言,帶來的困擾可能比幫助還多。
香田國小代理校長林素卿肯定志工帶來的多元學習,但她也強調,學生的基本學科能力依舊不能忽略,也因此,多元課程必須以不影響老師正課為前提,並能配合學校的整體課程架構。「若只是短暫的幾堂課程,志工對學生與學校的了解可能只停留在表面,也就難以對應到實際需求。」
坐落在農田間,香田國小的課程架構以食農教育為核心,志工所帶來的課程也都圍繞著稻米與飲食。與學校的合作已行之有年,許多志工紛紛為學校客製化課程,「最近,烘焙課程的志工老師便向我們提議,要為學校設計特色點心,作為贈送訪客的禮品。」林素卿說,正因著長期的默契與熟悉,志工才能根據學校與學生特性,調整課程內容。
香田國小搭配周圍環境與產業,以米食文化做為課程主軸,志工所帶來的活動也圍繞著此核心。
但是,要擔任長期志工有一定門檻,並非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時間、心力可以配合,這可能讓一些想擔任志工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人卻步,也可能讓學校因此找不到志工。南河國小校長王世文認為,並不會因為是短期課程,孩子就毫無收穫。他將短期課程比喻為一場電影,「即使短暫,但一定有令人留戀、印象深刻的橋段;透過不同片段的刺激與加總,孩子能夠自行去連結。」他相信,最後,這些點將連成一條線、一個面,成為孩子的養料。
「或者,學校可以建立好架構後,由不同志工接力。這樣一來,雖然是由不同老師上課,卻不會偏離主軸。」本身是國中英語老師的許佩芬如此建議。
許佩芬因為教師身分,無法長時間在偏鄉擔任志工,她也因此不確定,短短十天的服務是否能為學校帶來什麼改變;不過,經過一次次的反思,她找到了平衡。「王政忠老師(編按:南投縣爽文國中教導主任,長期致力於偏鄉教育)曾說,每天都要有0.01的改變。」每天0.01,累積下來,將能成為可觀的數目。「雖然看起來只做了一點點,但你怎麼知道,在一旁觀察的人,會不會因著你一點點的付出而跟著改變呢?」在許佩芬看來,志工表面上是在教學生,其實在無形中也為當地老師帶來了影響。
許佩芬相信,到偏鄉當志工,不只是教學生,也能夠對老師產生影響。(圖片提供/赤山國小)
選擇到偏鄉學校擔任志工,她其實還有一個願望,就是要將情境式英語教學推廣給各地老師,「並不是說我的教學模式最好,其實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學生的方式。」同一批老師、同一套教學,可能會遇上瓶頸,若藉由不同志工帶來各式課程教案、教學方法,等於給了老師多一個交流機會,多一種嘗試方法;除此之外,不只是教學專業的切磋,志工樂意付出的心也能作為老師的激勵。
其實就是做一條鯰魚,去帶動不一樣的想法。如此一來,即使只是短暫的志工服務,藉由影響學校老師,再由老師長期影響學生,便能發揮深遠的效益。當許佩芬有了這番見地,她也就因此釋懷無法常駐的遺憾,並且更能肯定自己的付出。
旅行老師要繼續旅行
不論是志工抑或是學生,彼此花了時間,投入了感情在對方身上,當面臨分離時固然會有不捨,但這終究是每個人在不同階段皆需面對的課題。
「我很早就給學生做好心理準備。」藝術志工闕鈺倪總會跟學生這樣自我介紹:「我是一名旅行老師,所以不會一直待在學校,你們要好好珍惜喔!」一方面是希望多多探索不同地方,一方面也是意識到自己需要進修所以選擇暫時離開。這並不是中途放棄,而是給自己暫停鍵;充實自己、周全準備後,再重新上路。
「當你在最美好的時候離開,便會有想要回去的渴望。」旅行老師說,她要繼續累積自己,繼續旅行,繼續前往不同地區服務。
教學換宿,讓偏鄉小校與多元背景的志工產生連結,有些志工選擇深入投入偏鄉教育,有些則帶著這些偏鄉經驗獲得的養分,在教育現場或不同的領域,持續前行。
轉身並非終點,偏鄉教育,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