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錦棠,是一名環境藝術家。於職場服務 28 年後退休,開始追尋年輕時的藝術夢,重新回到大學專研美術,常穿梭臺灣各地進行藝術創作;長期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等公共議題,也經常以自然元素為媒材結合自身的創作,提供更多人重新思考如何面對日異變遷的自然環境。
在藝術創作之餘,也希望貢獻自己的專長到需要的地方從事社會回饋,因緣際會之下透過鹿樂平臺成為教學換宿志工。107年9月至108年1月,長期進駐臺東縣信義國小,陪伴孩子進行藝術的學習活動,用生活化的例子加入教學,也安排動手體驗的課程讓孩子更容易感受。而學生們對於教學內容懷抱著好奇、以及不斷地提問,也是包錦棠成就感的重要來源。
109年1月起至今,以「波形玩藝趣」偏鄉教學計畫,透過鹿樂平臺媒合前往臺灣各地北、中、南、東共17所偏遠地區學校,與孩子們分享瓦楞紙箱的藝術作品;包老師說:「這次的藝術創作課程,就是希望孩子的學習是從生活經驗出發,用實作去思考、去連結;瓦楞紙箱媒材的選擇也是,其實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用到紙箱,只是少了一些觀察與想像。」
包老師和學童說明課程內容 (來源/彰化廣興國小)
每個孩子手上拿著的是自己獨一無二的創作 (來源/彰化廣興國小)
藝術,是充滿想像的,沒有正確答案的,每個創作都是藝術家通過對生活的理解與感悟所編織出的故事、畫面。有時沉思,發現雖然現在資訊發達,學校教學設備已走向數位化,但包錦棠認為偏鄉孩子缺少的是跨越生活空間與外面連結互動,這是數位資訊所欠缺的真實存在感,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感知溫度。所以,希望用實際行動,再次洄游到偏鄉小學教學,陪伴孩子與更多的人、事、物連結與互動!
此次藝術教學活動,以日常使用的回收瓦楞紙箱為媒介主軸,來探討自然力學與紙的關係,是節能減碳與環保意識、更是結合構思設計、剪貼、上色的美學內涵來完成一件作品。期望用淺顯易懂的方法帶領孩子探索、發想、連結及手作實驗來完成作品,創作的過程是孩子自我肯定的證明,也是培養思考、推斷與實現的能力。
(來源/彰化廣興國小)
孩子分享自己的創作 (來源/臺東霧鹿國小)
在此次的課程當中,將會融入多元智能學習、探究式學習及體驗式學習等方向。
包老師向學童分享創作的形狀設計 (來源/臺東霧鹿國小)
(來源/彰化廣興國小)
一、課程內容
以PPT教學分享瓦楞紙在自然科學、生活環保、設計美學等面向,配合自製教材模具範本,示範手做技巧運用。內容包含:使用回收瓦楞紙板如何取材裁剪,應用紙板的波形結構特性將它分解、軟化彎曲到適用組合,作品的色彩運用等,皆來自小小美感培養與試驗。
二、授課時間
預計於111年3月~8月進行藝術教學活動,平均每個月前往1所學校。授課時間為08:30-16:00一日的課程,可安排於平日或周末,報名時請提供至少2個上課日期,以利志工老師安排課程,報名後雙方協調確定的教學日期。
三、授課對象與人數
1. 授課對象:臺灣本島偏鄉國小共3-5間(未參與過此課程的學校優先錄取)。
2. 授課人數:國小四~六年級學生3 ~20人,將依人數、學生年級的不同調整教學內容。
四、其他事項
1. 學生材料及工具須由學校協助準備。
(1)材料:
(2)工具:中型剪刀、美工刀、直尺、切割板、中小型水彩筆、鉛筆、調色盤、壓克力顏料(基本顏色)、小水袋(容器)、保麗龍膠(必備)、白膠、抹布。可2~3人共用1組。
2. 若於報名截止日前與5所偏鄉學校媒合成功,將提前截止報名。
3. 志工老師將從北部地區前往教學,希望可以提供交通費補助(非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