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大山,仰望山頂
敬虔堅定地踏出每一步
感謝大山的眷顧與祝福混齡教學,用心看顧每個孩子
新豐國小目前有35位孩子,是一所六個班級的小校,發展混齡教學。學校孩子的家庭大多是務農,年輕父母到外地工作,因此隔代教養的比例較高,家長大多重視教育。新豐國小以彈性課程發展校本課程,同時兼顧孩子的語文、數學基礎學科,讓孩子能同時具備「學」與「術」的能力和學習機會,視教育如種田,像農人一般用心耕耘田地,看顧每一個幼苗。
發展混齡教學,用心看顧每一個孩子(照片來源/新豐國小)
以在地文化深植課程核心
校園裡種植著20年的胭脂樹,走出校園便能看見芭樂田、芋頭田,尾寮山矗立在面前。尾寮,意味著最後一個工寮,是開發較晚之地,鮮少開發的文化背景也造就新豐國小獨特的教學資源與場域。結合客家傳統文化,以校園裡的胭脂樹萃取色素,從植物的種植、染錠製作、染布到製作實用小物,逐漸摸索出一套木染的文化課程;此外,也發展食農教育,在校園種稻,讓孩子體會「食之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敬虔。以在地場域、獨有的文化深植在課程裡,讓新豐的孩子能在生活中學習。
畢業前的試煉
新豐國小與尾寮山相鄰,登山口距離學校約10分鐘路程。
「山就在旁邊」,使得新豐國小能夠順理成章地發展面山教育,而「尾寮山登頂」,成為每一位孩子畢業前需完成的項目之一。為了這項成就,新豐的孩子從小一開始,便開始體能訓練,依照每個年級的體能,訂定不同的訓練目標,「有些孩子一開始連一圈兩百公尺都跑不完,後來練到可以跑七、八圈,甚至高年級的學生跑10圈沒有問題。」校長陳寶全說。
尾寮山,高1427公尺,從登山口出發到登頂約需4.5 小時。在魯凱族長老登山口的祈福以及登山隊的協助下,一行孩子將三角點當作目標,用自己的雙腳一步步往上爬,每往前一步,距離目標就少一些距離。校長說,「這是一種自我目標管理,在鍛鍊孩子的毅力,過程中遇到挫折、遇到困難,要能夠咬牙堅持下去」。
而這樣的經驗同樣對於老師來說也是第一次的經驗。即便隨行導師爬完山後躺了好幾天,腳不聽使喚。然而登山的經驗,能夠轉化成孩子信心與勇氣的來源,讓孩子將來會願意去挑戰與冒險。這是老師最大的期盼,希望帶給孩子的禮物。
與山為鄰,發展面山教育(照片來源/新豐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