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世界的荒蕪與靜謐之美,恍如遺世獨立的幻境
期待英語、藝文專長志工,陪伴孩子踏出藝術想像的一大步!崇德國小位於高雄、臺南交界處的田寮區,緩緩駛近田寮,沿途山色多了幾分荒涼,童山濯濯的景致不時冒出,這裡是以「月世界景觀」著稱的月之鄉,境內百分之八十的面積是泥岩所構成的惡地形。不利於耕作與開發的泥岩惡地,以及每逢雨季就淹水氾濫的生活困境,居民因在地謀生不易導致勞動人口大量外流。
但充滿淒涼壯闊之美的月世界,宛如未經人工鑿斧的地質生態教室,得天獨厚且多元風貌的自然景觀,發展出具在地人文景觀與特色的物產,佐菜入味的鳳梨醬、竹筍醬、筍絲;大崗山的龍眼乾及屢獲全省評鑑「特優」與「優等」獎項的龍眼花蜂蜜,由黑毛豬製成月之鄉鹹豬肉、健康的放山土雞、放山羊、及在地特色小吃泥岩茶葉蛋、泥岩冰淇淋等,為這片土地增添了豐富的色彩。
學童在月世界進行地形踏查(來源/崇德國小)
近幾年,因應12年國民基本教育新課綱之變革,學校利用在地自然生態環境、物產與人文資源,結合在地發展 的活化與創新,規劃充滿在地特色的校訂本位課程,以在地資源營造學習環境,不僅充實學生的本位知識,也能提升學生在地認同知能,並帶動社區的發展、文化的傳承。
將偏鄉翻轉成最佳的地形教室
學校周邊地形多變,除了有泥岩構成的月世界惡地形,還有石灰岩組成的大崗山神祕洞穴群,這些獨特的地形樣貌成為最好的教學場域。學校於新課綱校訂課程安排「漫步泥岩走讀惡地」、「月世界泥火山面面觀」、「大崗山後山巖查」等在地課程,安排學生前往鄰近月世界惡地及大崗山石灰岩洞進行生態踏查,是崇德國小最有趣的環境教育及自然領域課程之一,老師帶領孩子走在惡地地形上及穿越狹窄的洞穴與參訪嘉興水泥遺址,實地進行講解,讓泥岩和方解石不再是課本上的名詞與圖片,而是可自然界中觸手觀察。
踩在千年以前存在海底的珊瑚礁岩上,看著與雨水相互作用生成的鐘乳石,這些家鄉的美景不僅教會學生自然與環境保護知識,更讓學生體認及敬畏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力量。
崇德國小環境教育課程(來源/崇德國小)
(來源/崇德國小)
認識在地特產,龍眼窯踏查
田寮區內地勢顛簸,可種植作物的土地有限,但高鹽分的土壤與位於山中的地理特色,讓出產的芭樂、棗子、芒果更加甜美。大崗山出產的龍眼更是全台知名,此區遍佈三十年以上的老龍眼樹,為方便就地製作龍眼乾,周邊延伸出許多龍眼窯。
參訪龍眼窯,小朋友動手體驗翻攪龍眼(來源/崇德國小)
學校於新課綱校訂課程「田寮龍眼心龍眼情」中安排學生實地踏查龍眼窯,近距離觀察新鮮龍眼如何經由古法炭培成香氣四溢的桂圓,瞭解農民為了製作桂圓,必須在炎熱的龍眼窯寮中辛苦地翻攪龍眼、監控柴火,體悟食物得來不易。回到學校,老師教導小朋友DIY製作桂圓紅棗枸杞茶,並讓學生分享品嘗心得,及對食物生產者辛勞的感恩。
傳統技藝傳承,田寮黃麻體驗
早年塑膠製品不盛行前,麻繩是重要的生活必需品,而黃麻容易生長,在惡地上生存也沒有問題,黃麻就成為當時田寮滿山遍野的作物,家家戶戶必備編製麻繩的技藝。
隨著塑膠製品普及,黃麻日漸沒落。為了讓小朋友了解先民生活樣貌與社區傳統技藝,學校於新課綱校訂課程「田寮的寶貝--黃麻」中安排學生與社區耆老合作,讓社區耆老們示範「種、剝、刨、編」等麻繩製作流程給學生看,再由學生親自操作,老師們從旁引導學生發揮創意將黃麻做成杯墊等藝術品,為傳統注入新意。
校園外牆上記錄著麻繩的製作景象(來源/崇德國小)
學童前往社區踏查(來源/崇德國小)
一、邀請對象
1. 英語教學志工
學校雖有英語專任教師,但因每週節數少,加上沒有學校以外其他學習資源,部分學生英語學習成效較不理想,家長也因經濟弱勢無法將學生送至隔壁鄉鎮補習班,希望藉由英語教學志工的協助,開設週三下午英語補救教學班(或社團),提升英語學習弱勢學生的基本學力。
英語繪本閱讀活動(來源/崇德國小)
2. 藝文領域志工
學校目前無音樂、美術與勞作等藝文領域的專任師資,多由普通科教師任教,專業程度與多元性皆略不足,希望藉由相關科目志工老師協同教學,為學生創造的多元學習機會,提升學生藝人領域素養與學習藝文領域的興趣與發展。
二、教學時間與對象
1. 英語教學志工於週三下午,陪伴中、高年級學生英語學習。
2. 藝文領域志工,詳細的教學對象、時間、內容皆可與學校做進一步的討論。
誠摯邀請願意長期投入、與孩子有良好互動的夥伴加入教學志工的行列!
三、我們的回饋
1. 提供免費住宿空間。
2. 提供交通費用補助(每個月往返2次為限)。
3. 上學日提供免費營養午餐。
4. 免費贈送在地特產。
5. 月世界惡地形、大崗山珊瑚礁岩洞穴踏查導覽解說。
學校宿舍住宿空間(套房),並設有冷氣機、廚具、冰箱、洗衣機等基本家電
校內設有pizza烤窯、古早灶、露營平台等設備,可提供有興趣野炊野營之志工使用